- 实践乌托邦:新城镇运动思想史(历史学堂)
- (美)罗斯玛丽·魏克曼
- 2253字
- 2025-04-15 14:25:31
四、法西斯主义新城镇实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西斯政权实现了社区区域主义与中央集权国家计划相结合的抱负。由此产生的新城镇项目充分证明了田园城市和区域主义可能会成为教条式政治实践的方式,尤其是在它们充斥着反城市言论和对小镇生活的怀旧向往时。乌托邦总是充满了道德色彩。在1932年至1940年间,墨索里尼政权在意大利建造了许多理想的新城镇,包括墨索里尼亚(Mussolinia)、索巴迪亚(Saubadia)、利托里亚(Littoria)、庞蒂尼纳(Pontinina)、圭多尼亚(Guidonia)和阿普里利亚(Aprilia)。每座城市都大张旗鼓地举行了揭幕仪式:墨索里尼本人也亲临奠基仪式。尽管它们刻意模仿乡村混搭,秉承传统主义,但其实这是一种提高经济生产力、对法西斯政权建立新的忠诚度的手段。它们的设计一般都是宏伟的建筑纪念碑性的,以法西斯党徽作为装饰。其中一些项目,比如索巴迪亚的城市规划,成为了年轻一代意大利城市规划师的榜样。最令人赞叹的是那些与罗马附近蓬蒂内沼泽(Pontine Marshes)的土地复垦工程相关的项目。像这样的项目被视为一种区域主义范式,在这种范式中,新城镇发挥了净化农村和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作用。(37)它们按照大小与功能进行合理排序,再现了法西斯主义的等级观念。像所有的新城镇一样,意大利版也是宣传的场域。它们是国家权力和民族主义抱负的象征,是为法西斯新人类出现而设置的舞台。
在德国,第三帝国定居委员会委员戈特弗里德·费德尔(Gottfried Feder)成为纳粹党在区域规划及新城镇规划方面的主要理论家。他的《新城市》(Die neue Stadt,1939)一书宣扬了一种带有严重种族主义的田园城市理想。所有的城市增长都将停止,老式的工人阶级居住的集体住宅(38)也被废除了。城市人口将减少至10万以下,其余人口将分散到农村地区的小社区。费德尔的文本中使用的案例包括意大利的利托里亚和索巴迪亚新城镇以及美国的绿带城镇的设计。
正如许多田园城市概念一样,费德尔的书中充满了“有机城市”这个词汇,这个术语将城市生活设定在一种田园式的自然视野之中,在那里,城镇可以像植物一样生长在故土。这个词语还被包裹在一种关于文化和种族同质性的话语之中,一种对城市景观和环境的逼真性的幻想中。费德尔的新城镇遵循传统的田园城市设计原则,有着放射状同心街道布局和以主要道路为边界、以社区设施为中心的邻里单位。每个新城镇的最佳规模是2万名“定居者”。每个拥有3500名居民的社区的中心是小-中学(Volksschule),附近设有零售店和服务中心。费德尔的概念是克拉伦斯·佩里理想的法西斯版。新城镇将为其地区腹地提供服务,而周边的农场和乡村则保证了稳定的粮食供应。(39)
费德尔最终被免职,但其继任者瓦尔特·达雷(Walther Darre)同样是个反城市化的人。国家社会主义住宅项目成功地规划了数百个新村庄。其目的是便于德国东进,即执行纳粹为向生存空间(40)殖民而定下的“东方总计划”(Generalplan Ost)。换言之,这些新城镇将加速德国在东部边境地区生活空间的扩张。这一空间规划以卡尔·库勒曼(Carl Culemann)和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方案为基础,这两人受纳粹政府委托,创建了一个“标准城市”(Normalstadt),它可以大规模复制以重新分配德国人口。
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发表的关于中心位置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的论文表明,任何成功的经济体系的根本,都是一种使资源开发合理化的定居形式。定居模式并非偶然,而是取决于特定的地域结构和有序的城市中心层次。克里斯塔勒的研究为中小型城市的多中心网络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帝国的到来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围绕复兴的民族共同体概念来实施他的地区地理理想。
1940年,克里斯塔勒加入了著名的地区规划师、党卫军成员康拉德·迈耶(Konrad Meyer)的团队,后者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帝国加强日耳曼统治委员会下属的土壤和规划部门的领导人,负责制订生存空间政策和东方总计划。(41)克里斯塔勒主张制定全面的区域规划,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德意志帝国的有序的社区体系。他的中心地等级将从这个国家的首都柏林往下到省会城市,再到城镇、农业村,最后到集中营,所有这些地方都被规划到最小的细节,并且都将由强制劳动建造。这样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遍及德国、法国乃至整个东欧。为了使领土符合克里斯塔勒的理论,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新城镇都将从无到有地建造起来。每一个城镇都会按标准建一个纳粹党礼堂、一个中央阅兵场,采用纳粹社会的视觉装饰。例如,克里斯塔勒为德国吞并的波兰西部地区规划了36个新的中等规模集镇(Hauptdorf),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珠串式的居住区”。这些集镇将坐落于铁路和公路交会处,周围是理想的德国村庄网络。
作为安置计划项目的一部分,在德国北部不伦瑞克地区规划了两个大型工业城市,作为德国劳工阵线推动的“快乐力量”运动(KdF)的一部分。第一个新城镇与位于柏林以西约175英里的大众汽车厂(Volkswagen)有关。该镇始建于1938年,当时被称为“快乐力量之车”城,1945年更名为沃尔夫斯堡(Wolfsburg)。建筑师彼得·科勒(Peter Koller)设计了一座可容纳9万人的田园城市,呈环形系统的街道围绕克利弗斯堡城堡而建。
第二个新城是赫尔曼-戈林生产基地,或称萨尔茨基特(Salzgitter),建于1942年,是根据纳粹四年经济计划建造的一个集铸造厂、化工厂和电气设施于一身的大型工业综合体的一部分。萨尔茨基特是为备战而建造的大型工业巨镇之一,另一个有如此规模的是苏联那边的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它也是由苦役建造的。建筑师赫伯特·里姆普(Herbert Rimpl)极其崇拜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为13万人设计了三个由绿地间隔的大型住宅区。每两个住宅区的交会点都是市中心所在地,那里建有法西斯标配的纪念广场、体育场和大会堂。(42)在法西斯分子手中,霍华德将城乡世界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初衷可能会与诡异的政治论调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