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随着世界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世界各国高度关注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前沿布局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科学、量子科技等战略新兴领域,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加快工业质量提质升级,强化工业品牌体系建设,把握国际竞争话语权,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2022年,在“十四五”规划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指导下,以及在数字经济、低碳生产、绿色消费的驱动下,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将向纵深推进,助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2021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在工业技术创新领域出台众多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美国发布《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确保美国科学技术全球领先法案(202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法案》《能源部未来科学法案》,重点促进人工智能、5G、半导体等面向未来的技术进步,加强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力度,确保未来美国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德国与法国达成欧洲工业战略的共同立场文件,强调加强“欧洲制造”领域未来技术创新,加速向数字经济和碳中和经济转型,加快技术创新方面的全联盟合作,同时发布《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前行2021》与《量子系统2030议程》,大力支持云计算、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韩国发布《碳中和技术创新推进战略》《K-半导体战略》和《碳中和产业·能源研发战略》,加快攻坚碳中和技术、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日本发布《2021科技创新白皮书》《第6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科学技术指标2021》,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增强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量子技术等核心技术研究,科学规划创新路径以更好地面对未来重大问题,推动日本实现数字化、无碳化社会。俄罗斯出台《俄罗斯联邦长期基础科学研究计划(2021—2030)》,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管理系统,重点发展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临床医疗等基础科学研究。

2021年,我国在工业技术创新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稳步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持工业技术创新要素投入增加,实现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工业质量发展方面,我国一贯重视工业质量发展,有关部门陆续发布质量提升相关文件,提质增效活动有序开展,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奖、全国质量标杆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工业质量发展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在工业品牌发展方面,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品牌培育工作,营造工业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推动中国品牌价值与影响力稳步攀升,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品牌论坛、中国食品博览会等品牌建设活动热点纷呈,地方区域品牌发展各具特色,有效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不断推进,全球进入空前的技术创新密集期,世界各国正加速重构制造业创新体系,各类新型创新载体纷纷落地建设,试图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前沿技术是工业技术创新最密集的领域,工业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发展的交织互促日趋显著,单个企业难以单点突破,群体性创新逐渐成为新态势,围绕制造业创新的全球角逐正愈演愈烈。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追赶,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制造业创新上的落差已经大大缩小,在部分领域逐渐实现了从过去的“追随、跟跑”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甚至某些领域的技术已经进入“无人区”。同时,西方国家也意识到追赶者的威胁,逐步减少、控制甚至掐断向我国的技术转移。制造业创新已经处于学无可学、跟无可跟的阶段,支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来源和供给面临巨大挑战,只有依靠内生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这一困局。

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新型创新载体,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截至2021年底,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且各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认定200余家。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旨在聚集产业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各方资源,破除各方樊篱壁垒,推动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解决制造业创新链技术链供应链的突出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应用。

我们认识到,我国工业技术创新领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各国之间技术合作有减弱趋势,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趋于“封锁化”。在此国际大背景下,各国工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必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导致技术与产业竞争日益加剧。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同时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双重竞争压力,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地位遭受冲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无疑将成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重要举措。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和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在工业技术创新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渐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仍然面临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对外技术依赖惯性较强,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较少,自主创新意愿和能力遭遇双重瓶颈,导致我国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展缓慢,不少重要技术受制于人。我国在核心零部件、关键装备和基础软件领域还严重依赖进口,对新兴技术领域的掌控力不够,技术储备无法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资源未能协同流畅运作。

三是产学研用协同效率有待提高。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稳步推进,但是仍然存在合作效率偏低与短期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其一,我国产学研用合作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尚未健全,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权责利界限不够明晰,企业对高校科研人员约束力较弱,存在“管理真空”,技术转化率不高。其二,产学研用各方利益不一致,企业更加注重短期成果和成本考量,高校、科研院所主要关注技术价值本身,导致双方在技术创新合作中存在冲突。

2022年,我国将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等方面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助力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强调基础科研的重要性,引导社会提高对基础科研的重视程度。开展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提高基础科研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统筹研判国家重大需求与长期发展方向,设立基础科研战略目标,设置基础科研重大任务,规划基础科研重大项目。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基础科学研究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等,打破基础科研的行政壁垒,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科研人员对基础科研的积极性。

二是全力推动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协同创新经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点提高市场主体能力,打破业界壁垒,形成分工明确、优劣互补、畅通运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成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机制的联系枢纽,鼓励企业开展联合创新活动,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区域创新联盟、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创新平台,畅通政产学研用金多界交流渠道。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联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畅通的创新联合体。

三是全面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完备的创新支撑体系,我国需要构建能够助力科技创新良好发展的多维支撑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长期科技创新的投资,减少追逐风口、热点的投资行为;鼓励金融机构增强科技创新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投早、投小、投创新的总投资比例,精准服务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潜力创新项目。聚焦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进培育高端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激发高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加快产出技术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间实施联合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既懂产业又懂科研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022年,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将赋能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工业技术创新领域不断出新出彩,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逐步深入推进,这将助力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书详细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动向和未来趋势,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背景、建设要求和建设进展。希冀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及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基本概貌、取得的成效及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