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向南极零重力区出发

这是王佳妮第五次到“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

第一次是在10年前,王佳妮作为特邀嘉宾与38位游客坐在小列车里游览了“天堂号”

的南极零重力区,看到了5个巨大的气密舱盖与同样巨大的30个隐蔽舱舱盖。

第二次是在7年前,作为实习生进入到了“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的隐蔽舱,参观了犹如奥林匹斯神殿般雄伟的舱室,也看到了镌刻在舱壁上的无数先哲的名字,感叹历史的长河如沧海一粟。

第三次是4年前,王佳妮作为载人飞船的驾驶员副手,进入到“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隐蔽舱位载人飞船的驾驶舱,实地模拟了载人飞船的出舱,移舱,点火,着陆,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

第四次是在1年前,王佳妮是作为技术副执行官进入到“天堂号”的超级心脏——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动力系统EAST—1,对EAST—1设计,调试、维护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也就在这次,她还乘坐了超级电梯,电梯的单程长度达到了近9公里,比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从“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中心向两侧延伸至平原的边缘,其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8公里。

这里就是“天堂号”的姿态控制系统——四组超大功率的火箭推进系统,每一组都是由巨大的呈“丁”字形结构的喷口组成,每个喷口的直径都在上百米。这样规模的推进系统沿“天堂号”的自转中心轴对称的分布于“天堂号”南、北极平原的两侧。

尽管王佳妮以前曾经无数次的从望远镜或图像中看过这里的一切,可以说她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地方,但真正亲身经历到这里,感觉却完全不同。

在这里观察四周,使他们感觉就像在一个巨型陨石坑的底部,陨石坑的直径在16公里以上,陨石坑从边缘沿着陡峭的峭壁垂直向上延伸至50公里远的地方。但上面有繁星般璀璨的灯光,灯光映衬着垂直于峭壁的鳞次栉比的建筑。最奇妙的是,在这些建筑中间还有一条同样被灯光勾勒出的黑色的水带,它就那么不可思议的沿着峭壁环绕了一周。

他们的心智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奇景。

最可怕的是:这里的重力为零,在这里任何附着不牢的东西都会离开表面,然后飘向空中某个区域,接着逐渐加速,最后沿着一条弧线以一个标准重力加速度的力撞击在中央平原或峭壁上——这要取决于你从那个角度看。

接着他们把物景旋转了90度,试想他们正处在一堵高达9公里的悬崖绝壁上,悬崖上部再继续向上延伸至18公里的高空并向外突出数公里。远处是宏大的中央平原,它们一直延伸至50公里远的地方,但那条黑色的水带与那些倒挂的建筑……

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不敢想象,这里穹顶或者是苍穹,他们就这样倒挂着粘附在上面,下面是50公里外的平原。一想到这里他们就会心跳加速双腿发软,而手则紧紧的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生怕一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

“零号呼叫指挥中心!零号呼叫指挥中心!我们已到达指定地点。”

她压抑住自己的心跳,然后以平静的口气呼叫。

“收到!收到!请按指定程序执行。”

片刻的寂静后耳机中传来指挥中心的呼叫。现在的王佳妮眼前则是一片空旷,“太阳”熄灭后的南极被一种异样的光芒笼罩着,那是远处的大功率的探照灯照射到这里的缘由,而不远处则是一片漆黑。

零重力的环境,全封闭的防护服,使她仿佛身处外太空中,在她目力所及的远处,则是一片异彩纷呈的异域世界。

她是作为第一梯队最先到达“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第二梯队正在北极的零重力区进行最后的载人飞船转移程序;还有一个是吴敏德他们的第三梯队,他们的任务通过气密舱建立起连接“天堂号”内、外的安全绳索,从而可以保障在紧急情况下,载人飞船上的队员可以安全的撤回到内侧安全区。

而就在这片区域大约600米远的“天堂号”外侧零重力区,则是另一番惊人的景象:五条机械臂正在这个看不到边际的平原上此起彼伏的移动,它们要在南极零重力区的外侧平原靠近气密舱的周围钻360个直径1.2米以上,深度6米的洞,接着在机械臂的帮助下将载人飞船连同基座安装到指定位置,用膨胀螺栓固定。再过48小时,60艘倒立的直径大约为24米,高度为85米的载人飞船,将在这里形成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钢铁原始森林,它们都将在某一个神圣的时刻,与“天堂号”南极区的超级火箭推进系统一起爆发出雷霆万钧之力,那时的“天堂号”将成为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星。

“零号呼叫二组、三组、四组、五组!零号呼叫二组、三组、四组、五组!请报告具体位置,请报告具体位置。”

片刻的寂静后耳机里分别传来他们的回声:

“二组收到!二组到达指定位置。”

“三组收到!三组到达指定位置。”

“四组收到!四组到达指定位置。”

“五组收到!五组到达指定位置。”

“好的,请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你们前后的安全绳不要放太松,滑轮扣要扣紧,两个队员之间的间距不要太紧,注意脚下的扶手不要与脚靠太近,有问题随时报告。”

“收到!”

“收到!”

“收到!”

“收到!”

王佳妮用手抓着舱壁上那个红色的“一”字型旋转的开关,把“一”字型的开关按顺时针旋转90度,使上面的一个箭头标识正对着“ON”标记,这时开关中间的一个指示灯由红色转为绿色,3秒后在他们的前面一扇直径2米的舱门徐徐向里打开,他们一行30个人依次小心翼翼的飘进了1号舱位。

接着他们又打开内侧的舱门,然后依次缓慢的顺着梯子攀爬到连接飞船驾驶舱的舰桥,又过了30分钟,他们都已经安全的进入到了载人飞船的驾驶舱。

他们一行5人小心翼翼的飘入到1号载人飞船的座位上。她是机长,副驾驶员杜于伟,还有三个驾驶员分别是:钱杭军,冯晓阳,付章成。他们都有丰富的实际驾驶载人飞船的经验,其中杜于伟就是最早驾驶载人飞船把乘客从地球运输到“天堂号”那批驾驶员之一。

系上安全带后,接着打开总控开关上的红色安全罩。总控开关是一个同样是红色的类似于船型的开关,中间有个转动的手柄,手柄上有箭头标志,只要把箭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对准外侧的“ON”标志就可以了。十几秒后,飞船上所有的设备都启动了,主操控显示屏上提示30架飞船连接良好,接着她打开氧气辅助单元,飞船的控制系统自动往驾驶舱内加压氧气,又过了1分钟,气压达到设定值,他们打开防护服的面罩,终于可以痛快的呼吸了,感觉幽闭症也一扫而空。

“零号呼叫指挥中心!我们都已经到达飞船驾驶舱!等待下一步指令。”

“指挥中心收到!请连接机械臂信号源,同时检查一下备用电源容量。”

机械臂是用来保证载人飞船顺利出舱、移舱的唯一设施,因此对机械臂的调试、维护是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选项。

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选项,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有备用的选项,“天堂号”管理委员会在《CGGS-1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中都有详尽的描述。

“哦!上面显示电池容量正常,不过这需要专业的设备,后续让技术人员进行测试,现在没时间了。

“好的,‘指挥中心’明白,我先记录在案吧!”

王佳妮把操作界面切换到机械臂系统,点击右上角的信号源连接处,一会儿进度条显示两个信号连接完毕。

机械臂在“天堂号”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操控系统,其处于“天堂号”气密舱内、外侧舱盖的位置,每个气密舱内、外都有一条独立的机械臂,分别对应于每个舱位。

这5条机械臂具有四自由度结构,一端固定在气密舱附近,另一端设计有抓、扣与吸附机构,可以与载人飞船实现对接与转移,并同时具体不同的功能,比如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在零重力区执行特殊任务,比如打孔或安装、调试不同设备。机械臂静态时为折叠状态,其总长为48米,展开的时候总长为100米。

这是“天堂号”管理委员会为了克服CGGS-1上的科里奥利力而设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货物在CGGS-1内、外顺利的转移。

“‘指挥中心’,1号飞船要进入移舱程序了。”

“8号进入移舱程序。”

“15号进入移舱程序。”

“22号进入移舱程序。”

“30号进入移舱程序。”

“指挥中心收到,移舱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周边环境安全。”

五艘首批出舱的飞船将分别在五个气密舱五条机械臂的作用下独立完成这一程序,这个过程基本上是由机械臂上的AI独立完成的,在失重状态下要操控这样复杂的机构来完成精准的对接可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

但任何事情都难以保证万无一失,因此他们仍然有备用的选项,那就是驾驶舱控制台上的操控手柄,从而可以保证他们在载人飞船姿态发生微小偏差的时候对载人飞船进行调整。

五条机械臂启动后不久,王佳妮打开控制台上黄色区域的一个开关,固定载人飞船的安全扣松开了,他们只感到飞船轻微的振动了一下,接着看到驾驶舱外面的灯光逐渐变暗,两侧的舱壁向船首缓缓移动,2分钟后载人飞船移出了隐蔽舱位。

随着洞口的变小,他们看到了南极这片弧形的铅灰色穹顶中心的一小块面积,犹如身处一个巨大陨石坑的底部,陨石坑底部有五部小列车,每台小列车的载物平台上都有一个仰放的火箭基座。

随着与基座的接近,载人飞船端部的驾驶舱很快进入到了基座内侧,一声轻微的“咔哒”声,两者完全融为一体,驾驶台上的一盏绿色指示灯亮了,这也意味着对接成功。这样载人飞船火箭产生的推力将完全的传递到基座,再由基座传递到“天堂号”的南极零重力区平原上。

此时他们仍然可以通过驾驶舱的弦窗与基座的镂空结构处看到外面的风景。

“‘指挥中心’,1号飞船完成对接并进入到移舱程序,一切顺利。8号、15号、22号、30号请报告现在的状况。”

“8号飞船对接成功并进入到移舱程序。”

“15号飞船对接成功并进入到移舱程序。”

“22号飞船对接成功并进入到移舱程序。”

“30号号飞船对接成功并进入到移舱程序。”

“收到。进气密舱后打开尾部的探照灯,请注意辅助轮轨道的切换。”

“收到。”

……

王佳妮的耳机中响起队员们此起彼伏的回应声。

接着载人飞船开始上升并旋转180度,使飞船的喷气发动机朝前进入隐蔽舱内,舱外的弧形穹顶从外面快速的一闪而过,接着一片繁星般壮丽的风景展现在眼前,那就是远处“天堂号”的中央平原在黑暗中发出的灯光,这个时候他们像是倒挂在“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的穹顶上。

“哇!”

面对如此惊人的景象,失重状态下驾驶舱内25名队员感觉心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他们的手紧紧的抓着扶手,而腿则是软绵绵的。

载人飞船停留了几秒后在开始缓缓的泊入到气密舱,他们好像进入了一道巨大的拱门,随着几下轻微的振动,飞船上的辅助轮与气密舱内的导轨对接成功。

这时驾驶舱内控制台上的另一盏指示灯亮了。

载人飞船的辅助轮由一个独立的电机驱动,辅助轮由四对反向旋转的齿轮组成,可以与导轨上的直线齿轮啮合,从而带动载人飞船沿着气密舱从内侧转移到外侧。

载人飞船固定完毕后,王佳妮断开内侧机械臂的信号源,这时的机械臂将自动返回到初始程序,重复下一个过程。接着载人飞船开始缓缓朝外的移动,又过了15分钟,飞船已经从“天堂号”的内侧气密舱移动到了气密舱外侧。

飞船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后,王佳妮操控飞船连接“天堂号”外侧机械臂的信号源,机械臂将缓缓的把载人飞船移出舱外,等待下一个程序。

就在48个小时前,王佳妮还在“克拉克岛”的“指挥中心”平静的忙碌着,他们“指挥中心”的显示屏上都是“天堂号”各区域的实时图像,其中大屏幕上则显示的是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比如南、北极零重力区的那2台EAST—1与EAST—2核聚变反应堆,立体种植农场,“麦哲伦海”等,这些都是“天堂号”赖以生存的重要设施。

而在另一个屏幕上则显示着遥远太空的图像,那是“太和号”巡逻艇发回的实时图像,他们正在执行的是一项对太空设备的维护任务。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惊天巨变就要降临到这里。

他们刚得到确切消息,就是在这片拉格朗日点L2点的引力低洼处,发现了一个体积庞大的不明物体,现场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了惊呼声:

“怎么可能?”

“陨石?”

“速度与轨道?”

“这是要发最高预警吗?”

仅仅是一分钟后,“天堂号”内就第一次响起了尖利的防空警报声。

他们甚至觉得“天堂号”内明亮的“太阳”都在防空警报声中黯然失色。

接着很快他们就计算出陨石的运行轨迹,无可置疑的数据表明其将在122个小时后与“天堂号”相遇,两者相遇时的速度大约为每小时100公里,这意味着撞击将完全、彻底的摧毁“天堂号”坚固的外壳。

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大营救,“天堂号”将动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以应对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经过激烈的讨论与严密的论证,“天堂号”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移星计划”,而王佳妮则当之无愧的成为“移星计划”的副总指挥。

本着指挥就要到最接近炮火的地方去的理念,行事果断的个性使王佳妮决定与前方的一线队员们一起进入到“天堂号”南极零重力区的外面,在一片钢铁丛林中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而赵磊宇则坐镇“克拉克岛”上的“指挥中心”,以应对“移星计划”中的突发情况。

王佳妮与赵磊宇第一次相见于12年前,那一年她与赵海霞去“BJ购物区”的路上,看到对面“BJ教育区”的大片草坪上有一群练习足球的年青人,赵磊宇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是1年后,在参观“BJ区”工业区时,在“控制中心”到“3号”建筑立体农场的路上,看到赵磊宇在草坪上练习足球。这个时候她才知道时时挂在吴敏德口中的BJ足球队队长赵磊宇就是这位少年俊郎,青春少女的情感第一次在懵懂中被唤醒了,从此一个牵肠挂肚的名字始终萦绕在她心头。

第三次是在3年后的那次一年一度的“太阳神杯”足球联赛上。

经过数年的磨砺,那时的赵磊宇已经是“天堂号”“指挥中心”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了,同时他还兼任“BJ区”足球队的前锋。

那天是在“天堂号”内的“BJ区”靠近“麦哲伦海”的奥林匹克足球场举行的第5界“太阳神杯”足球联赛的决赛,能容纳8000人的球场早已人满为患。

决赛双方分别是BJ队对阵圣保罗队,双方在赛场上你来我往争夺异常激烈。

球场上分别代表红蓝双方的球迷都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声给自己的球队助威,前两场双方分别以2比2打成平局,比赛已经进入到了加时赛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球场上大屏幕显示离比赛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在倒计时还有15秒的时候,双方球迷都从椅子上站起来举起双手呼喊着:

“BJ队!加油!BJ队!加油!”

“圣保罗队!加油!圣保罗队!加油!”

这时BJ队的左后卫吴强在BJ队的禁区从对方球员中拦截到了球后,一个大力后传,球越过中场后滚到圣保罗队球门右角的右后卫钱旭东那里,球场上的所有队员都拼尽全力奔回回防,5个圣保罗的队员对钱旭东形成合围之势,双方球员拼抢激烈。

在看到BJ对的队员回防到位后,钱旭东一个大力传球,球在空中划过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进入到了圣保罗队的禁区上空。

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那个在空中飞速移动的足球上,一刹那球场里鸦雀无声。

接着他们看到: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群中,一只脚高高的扬起,准确的踢在那个在空中移动的足球上。

那是BJ队的前锋赵磊宇在圣保罗队禁区内用了一个倒挂金钩。

球受到撞击后改变了方向,在空中以锐角穿过人群向球门方向的草坪飞去,在撞击草坪后又一个反弹,从圣保罗队守门员的胯下飞过,飞进了对方的球门。

“哇!BJ队赢啦!BJ队赢啦!”

球场内BJ队的球迷疯狂的脱下红色的衣服,然后千万双手把衣服举过头顶,在球场内形成一片红色的浪潮,那一刹那,欢呼声响切了整个“天堂号”内。

接着足球场内响起了整齐划一的呼喊声:

“赵磊宇!赵磊宇!赵磊宇!赵磊宇……”

这种激动人心的呼喊声在“天堂号”内久久不能平息。

赛后王佳妮是作为特邀嘉宾给BJ队的11个队员颁发奖牌。

她随着颁奖嘉宾一起进入到了颁奖台,她面对的恰恰就是赵磊宇,当情窦初开的她与赵磊宇的目光再一次相遇时,王佳妮的心跳突然“突突”直跳起来,她的脸上不由自主的泛起了红晕,她曾无数次幻想的场景就这样奇迹般的出现在她的眼前。

那个时候的赵磊宇对王佳呢来说,还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她还才是一个刚刚从“BJ区”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的学生,对于像“天堂号”这样一个庞大又繁复的系统,是犹如珠穆朗玛峰一样难以企及的神圣殿堂,而赵磊宇就如这座殿堂里的明星,她那时就暗暗下定决心:决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到这高峰之巅。

时间又平静的过了5年,当王佳妮这次以副技术执行官的身份站着赵磊宇的前面时,赵磊宇的眼睛里首先是出现了惊讶,接着是掩饰不住的惊喜,然后用手用力的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像孩子般兴奋的喊道:

“嗨!怎么是你啊?”

他们就这样再次相逢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后来他们在“麦哲伦海”的沙滩上一起喝咖啡,一起热烈的讨论起“天堂号”内的一切。

他们两个人的年龄相差整整13岁,但却有说不完的话,从奥逊·威尔斯到儒勒·凡尔纳,从马克斯·普朗克到潘建伟;从齐奥尔科夫斯基到钱学森;又从维克多·雨果到亚历山大·仲马。

到他们之间的话题跨度之大,超出一般人想象,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的任何一段历程他们都可以朗朗上口。因此后来就经常出现散步的两个人,王佳妮在激动的描述着什么,而赵磊宇则在一旁静静的倾听,不时的向身边的她投送意味深长的目光。

“搭理,该拉个肯定在搭理!”

这是后来经常挂在赵海霞嘴上的温州话,但这一切有又谁能说得清楚,因为他们俩始终没有捅破中间那层薄薄的窗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