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虚阁的三楼,在一个类似接待大厅的地方,汤天看到了三个身穿紫色道袍的道士,坐在屋子中间的蒲团上。
看到他们三人的道袍颜色,汤天又看看玄真子和无离子身上的道袍,觉得很是好奇。
乾浒庙的道袍颜色,按级别从低到高,分为灰、棕、青、红、紫、黄五种。
灰色道袍,一般都是来这里志愿服务的义工穿的,庙里给他们包吃住,同时提供给他们学习修行的机会。
棕色,是外门弟子们穿的道袍。
但这些人平时一般还是身着便装民服,只有在庙里举办重要活动时,比如三清节、三元节、蟠桃会等节日,才会穿上棕色道袍赶到乾浒庙集会。
平时,有些外门弟子也会承接民间的一些小型的丧葬法事,那时也会穿着棕色道袍。
如果法事的规模较大,这些外门弟子做不过来,就会向乾浒庙里的正式弟子们请求帮助。
青、红、紫、黄四色,才是正式的内门弟子们的服饰。
黄色为最高级别,但平时一般不穿,都是在做重大法事时才穿。
张青山和他的徒弟们,穿的都是紫色的道袍;徒孙辈按掌事级别高低,穿的是青红二色。
比如无离子,穿的是青色道袍;玄真子穿的则是红色道袍,从职务级别上看来,比无离子高一个等级。
三个身穿紫色道袍的中年道士,此刻正盘腿坐在蒲团上,眼睛都是闭着的。
他们仨看起来似睡非睡的模样。不过,腰杆都挺得笔直。
听到有脚步声传来,那三个道士都睁开了眼睛,一眼就看到了走在玄真子身后的汤天。
玄真子和无离子向他们三个行了礼,正要介绍一番,坐在中间那个蒲团上的道士开口说话了。
“你就是师父遗言所说的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么?”
汤天张了张嘴,不知该怎么回答。平白无故的就被扣上了一定徒弟的帽子,换了谁都会觉得尴尬的。
他根本就没有真正答应过张青山,这个师徒名分,也只是张青山自己的说法。
但张青山都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他不好去强行纠正着说什么。
身旁的玄真子赶紧替汤天回复道:“凌霄师伯,这就是汤师叔!”
汤天心中觉得有些别扭,拱手朝三位道士行了一礼:“汤天见过三位道长!”
由于他并没有真正拜张青山为师,所以不可能称呼他们为师兄。
听到他的称呼,三个道士神色都有些怪异,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他们也听张青山说过,当时汤天并没有答应加入乾浒庙。
所以,站在汤天的角度,不称呼他们为师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强求不得。
不过师命难违,哪怕只是一个临终遗言,他们也照样会遵从,把汤天当作了本门弟子。
张青山在乾浒庙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他的话对于弟子们来说,就好比是圣旨一般。
这时候,玄真子才把他们三人介绍给了汤天认识。
这三个中年道士,分别是张青山的大徒弟凌虚子、三徒弟华阳子、四徒弟正元子。
汤天又再次朝他们拱手行礼。
蒲团上的三位道士都点了点头,也一一朝他拱手。
“汤师弟有礼了,为兄凌虚子!”
“为兄华阳子!”
“为兄正元子!”
汤天又向他们还礼,口中说的是“凌虚道长好!”、“天成道长好!”、“正元道长好!”。
现场的称呼有些奇怪,各喊各的。
汤天称呼他们为道长,他们却称呼他为师弟。
不过,大家都没有在意称呼上的区别,都心照不宣而已。
尤其是汤天,更没有心思去介意他们的称呼。
自己都快要死了,还介意这些虚名做什么呢?
这时,凌虚子又对玄真子说:“玄真师侄、无离师侄,你们暂且退下,我们有话跟汤师弟讲!”
待玄真子和无离子离开后,凌虚子长长吐出了一口气,看着汤天点了点头。
“师父神算,昨天下午说你今天辰时六刻会来,果真如此!”
“喔?竟有此事?”
听到凌虚子的说法,跟无离子如出一辙。
看来张青山确实是掐算到了自己会再次前来,连具体的时间都那么精准。
汤天无比惊讶,对张青山的掐算能力更加信服。
他从山脚下走到山门处,跨过山门的时间正好是八点半,可不就是“辰时六刻”么?
他心里颇为感慨,又觉得世事变化无常。
“可惜!短短两三天时间,就已经物是人非!上次我来,还与观主他老人家对座饮茶,谈笑风生。哪晓得,他老人家……”
三个道士默然无声,脸上都有些悲戚的神色。
汤天的心中有诸多的疑惑,对着三位道士一拱手,“三位道长,我有些事想跟你们咨询一下!”
他很想知道张青山突然去世的细节。
直到现在,他都有些不敢相信。
他所有的希望,也是寄于张青山一身。张青山没了,意味着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怎么都不会甘心的。
凌虚子点点头:“汤师弟请坐!我们也有些话,要对你说。”
“喔?”汤天赶紧在他对面的一个蒲团上坐下来,“那道长先讲,我先听您说。”
“我要说的,事关师父的遗言,其中有些话,是他留给你的。”
“喔?观主有遗言留给我?”
汤天愣了愣,没想到张青山还有遗言是关于自己的。
不过他很快又释然。
既然张青山都给弟子们说过,已经收汤天为最后一个关门弟子,那就是视作他也是乾浒庙的人了。
所以有些遗言留给他,也不算奇怪。
凌虚子与华阳子、正元子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皆是不动声色地微微点了点头。
凌虚子从蒲团上起身,“汤师弟请随我来,为兄先带你去看看师父。”
汤天这才想起自己来这个清虚阁,本来就是想看看张青山的遗体的。
他连忙从蒲团上爬起来,跟着凌虚子朝里面的一个房间走去。
华阳子和正元子两人,仍是坐在原地的蒲团上,并没有跟着前去。
这是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关上房门后,屋子里安静得很,仿佛与外界隔离开了。
屋子里没有开电灯,但是光亮度却不低,完全能看清楚屋内的情形。
进入房间后,汤天的目光,首先就被摆放在各个方位的香油灯吸引住了。
那些香油灯,外形看起来古朴典雅,颇有几分古董的味道。
每一盏灯的亮度都不高,但是很多盏灯相互辉映起来,光亮度就比较可观了。
汤天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好是七盏。
但他不明白,有电灯不开,为什么要点这些油灯。
按理说,电灯的光亮度,再怎么说都要比油灯高一些。
难道是为了装饰好看?
或者营造某种氛围?
汤天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幼稚。
凌虚子站在身旁,似乎是看出了他的疑惑,给他解释起来。
“师弟,此乃‘七星灯’,是昨夜师父临终前亲自布局的。可惜……”
汤天这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七星灯,在民间传说中大大有名,他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关于七星灯的故事有很多,但最有名的还是诸葛孔明用七星灯续命的故事。
七星灯又名“续命灯”或“招魂灯”,自商周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其原理在于“借阳寿”,据说用七星灯可以延长寿命的长度。
七星灯实际上是一种阵法。
布阵的时候,将七盏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摆好,在北极星的位置摆一盏灯作为本命灯,然后进行一场为时七天七夜的祈祷过程。
本命灯就是主灯,在七盏灯形成的阵法体系中,最为重要。
每天都要安排专门的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照看点灯的屋子。守护之人,务必要确保本命灯不能熄灭。
如果本命灯不灭的话,就可以祈求延长寿命一纪,也就是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