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作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载体,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优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交通运输的方式、规模不断发展变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配合、分工协调,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此后,国家先后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西南沿边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西藏三个省(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民族集聚、资源丰饶但发展落后、安全维稳责任重大等特征。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西南沿边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交通子系统供给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交通子系统之间有效衔接有待加强,与东盟国家、周边省区互联互通亟须加强,交通网络布局、运输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加强等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陆海新通道等国家规划的实施与推动,如何主动融入相关战略规划建设,西南沿边地区面临提升自身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服务国家提升对外开放、产业合作等任务要求的双重压力。而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的关键因素,为适应西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适合区域发展需求、联通国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西南沿边地区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如何?是否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交通运输体系对西南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存在何种影响?如何构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如何确保其顺利实施?本书正是笔者在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的研究成果。

本书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按照“理论基础—现状分析—问题诊断—实证分析—经验借鉴—发展战略—保障措施”这一逻辑主线层层递进,采用归纳演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西南沿边地区交通运输体系的现实特征与问题,实证分析了交通运输体系对西南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制造业集聚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当前西南沿边地区面临的战略机遇进行了梳理,提出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战略及实施保障措施,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全书由七部分十个章节组成。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书的主要建树与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选取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南沿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西南沿边地区属于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但同时面临西部大开发战略、沿边沿疆开放战略以及民族支持政策等多重叠加的发展战略机遇。研究发现,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既具有西部沿边地区特性的典型问题,又面临西南沿边地区所特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各交通子系统的战略机遇。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代表性。②基于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实证分析结果、战略机遇,以及国内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合西南沿边地区实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战略与细分战略,并从机制体制保障与政策保障两方面提出实施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③从经济增长和制造业集聚两个视角实证研究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西南沿边地区的影响,发现一些不同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研究结论,充分说明了西南沿边地区的特殊性。实证发现的不同类型交通运输方式、不同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西南沿边地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为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总战略和细分战略的构建以及保障措施等提供了实证依据,进一步丰富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论。④综合构建了基本面板回归计量模型、考虑调节效应的面板计量回归模型和考虑时间滞后效应的面板计量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来分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西南沿边地区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首次选择市场化程度作为调节变量,选择规模经济、投资率、对外贸易、人力资本、劳动力成本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扩展了控制变量,丰富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论研究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模型和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书的主要结论和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四点。

(1)西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区域差异明显和社会维稳压力大的特点。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为交通运输方式的全方位交通干线网络持续完善;二是交通支撑对外开放新格局作用逐渐显露;三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与城市交通建设不断改善;四是综合交通管理质量不断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各类交通子系统供给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②各类交通子系统的有效衔接有待加强;③与东盟国家、周边省份互联互通亟须加强;④交通网络布局、运输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加强;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政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西南沿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制造业集聚影响表现在: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经济增长、制造业集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一致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制造业集聚。②公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铁路基础设施。③不同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制造业集聚的促进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一级公路促进作用最大;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促进作用不显著,但对经济增长和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也存在细微差别;低等级公路对制造业集聚作用不明显,但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④市场化程度在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过程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对经济增长和制造业集聚的作用越显著。

(3)国内外经验启示如下:①超前布局大交通发展战略;②着力构建集约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③优先发展城市交通运输;④注重交通运输体系的智能化、信息化和人性化。

(4)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梳理西南沿边地区的战略机遇的基础上,得出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以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和辐射中心为目标,从构建九大(五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优化五张网络、打造多层级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化发展城际城市交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等方面形成内畅外通、便捷高效的“多核心多重点九通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从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城市交通等五个方面提出细分战略。从机制体制与政策(财税、金融、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两方面提出实施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当然,本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结论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同时,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