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又一说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石鼓书院(今湖南衡阳石鼓区)、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普遍认可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或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其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几大书院虽然相距甚远,除了应天书院处于闹市,其他三个书院都是依山而建、绿树环绕,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一、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也叫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其前身是南都学舍,由五代时期后晋的商丘人杨悫创办。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书院得以发展。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北宋景德三年(1006),宋州(今商丘)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北宋陪都、四京之一。

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到北宋商丘已为全国第二大都市。当时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的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颁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应天书院成为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最后都要落实到“行”上。“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宏气势。

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时,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不受地域、学派限制,均可以前来听学。学者来自不同学派,晏殊、孙复、胡瑗均曾在应天府书院讲会,其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时而引起辩论,学术气氛浓厚。范仲淹掌管应天府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为书院制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严格要求院生学习。《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六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学,但大多是提纲挈领的,并不作逐字逐句的解释串讲,只给学生提示,再由学生提出疑难,作针对性讨论。应天府要求教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范仲淹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著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学问上堪为表率,学风甚浓。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东侧,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北宋天禧二年(1018),真宗赐以“岳麓书院”的门额。此后屡遭焚毁和重修。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栻到书院主持讲事,朱熹闻名也从福建赶来书院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刻石嵌于讲堂的两壁,所刻四个字笔力遒劲,是岳麓书院道统源流的象征。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书院规制一新,当时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说法。张栻、朱熹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历代的文献史籍上还把岳麓书院和孔子讲学处并提,誉为“潇湘洙泗”。1925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改称为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书院正中的讲堂又称为“忠孝廉节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堂的正面悬“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手书的,西厢有御史衡山人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的四个大字。书院的主要建筑还有文昌阁、六君子堂、十彝器堂、半学斋、赫曦台等。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730),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讲堂的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东侧,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宋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此后屡遭焚毁和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曾为书院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1988年,岳麓书院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依山傍水,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四周林木荫翳,环境幽静雅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调。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三、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千米的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原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的嵩阳寺,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景祐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宋初,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但登封就中了五个。清高宗于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四、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山谷中,原为唐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后李渤升任江州刺史,遂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所谓“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环抱,貌如洞状,俯视似洞,因此而名。至南唐时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北宋末年,书院毁于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出任南康太守,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还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此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白鹿洞书院在鼎盛时期曾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后代书院又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有棂星门、伴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白鹿洞书院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为主,包括礼制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还有五个院落的门楼和院墙。其中棂星门石坊和鹿洞为明代遗存,礼圣门和御书阁为清代遗构,礼圣殿和祠宇等建筑按清制修复,春风楼与书斋为重建。礼圣殿建筑规模最大,中轴两厢建筑最小,均为青瓦粉墙,带有民间乡土建筑特色。书院分五路布置,自成院落,各有自己的门楼,又能相互联通,出入方便。

白鹿洞书院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书法之精,在全国除收藏碑刻为主的文保单位外也是罕见的。这些碑刻是白鹿洞书院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兴衰和活动,从史料上充实和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白鹿洞山水间的摩崖题刻,是历代文人寄情题咏留下的墨迹,为自然景色带来了人文的、书院的气息。这些摩崖题刻集文学、书法于一体,具有吟咏和观赏价值,引人入胜,耐人品味。一块碑刻,一方摩崖,都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和文化分不开,是白鹿洞书院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得到全面、系统、完整的保护。。

白鹿洞书院的环境不只是院墙周围地带,应是整个三千亩山林所及的范围,包括那里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包括其中的桥、亭、古道等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