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从收入法的角度出发,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居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是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即GNP=GDP+(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2)从GNP中减去折旧,就可以获得国民生产净值(NNP):

(3)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可以得到国民收入(NI):

(4)国民收入包括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总和,由五部分收入组成: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和净利息收入,即:

(5)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和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和利息调整等,可以得到个人收入(PI):

(6)个人收入再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时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1)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2000年的名义GDP就是以2000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总产出的价值。实际GDP可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2)造成不同年份名义GDP变化的原因有两个: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因此,如果将不同年份名义GDP进行比较时,就不能确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是由于产量增长引起的,又有多少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3.试分析GDP消胀指数、CPI和PPI的联系与区别。

答: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即:

消费者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

生产者价格指数与CPI相似,它使用固定的商品组合。

(1)GDP消胀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都能反映经济的总体价格水平,但它们在三个方面有明显区别:GDP消胀指数衡量价格时涉及的商品组合更广泛,它包含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代表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GDP消胀指数仅仅包含本国生产的产品价格,进口产品不计入GDP因而也不反映在GDP消胀指数里。而如果进口品在消费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就会被计入CPI,因此CPI往往包括进口品的价格;CPI使用的是基年的产量,商品数量组合是固定的;而GDP消胀指数所涉及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变动的,它取决于每年的产量。

(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CPI相似,它使用固定的商品组合。它与CPI的差别在于,一方面两者包括的范围有差异,比如说它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另一方面,它衡量的不是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零售价格,而是销售过程中开始阶段的价格水平。

4.假设GDP为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政府预算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为100。(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

(3)政府支出。

解:(1)储蓄: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3800=300;政府储蓄=预算盈余=-200

(2)投资:根据储蓄投资恒等式:

(3)政府支出

5.根据表2-1,分别用支出法与收入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

表2-1

解:国民生产总值(支出法)=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出口-进口),即:50+100+80+100+30+(-100)+100+5+30+50+8+(-50)=403。

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法)=利润+地租+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即为:220+20+50+10+20+140+10=470。

调整误差=403-470=-67,国民生产总值470+(-67)=403。

6.经济中的总人口可以划分成哪几种类型?失业率用什么来衡量?

答:一个经济中的总人口可以划分为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年龄在16~60周岁之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又可以划分为劳动人口和不在劳动人口,即:劳动年龄人口=劳动人口+不在劳动人口

劳动人口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两部分构成,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也就是:劳动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7.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由两个因素决定: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其中资本和劳动是两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表示给定时期中的实际总产出,生产函数具有如下的一般形式:Y=F(K,L)

也就是说,总产出是投入的资本量和就业量的函数。生产函数反映了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而任何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的改进都会导致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使生产函数发生变化。

8.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完全竞争企业怎样来决定它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答:由于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它只能通过选择不同的要素投入量来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在决定是否增加某一生产要素数量时,要比较多雇用一单位要素带来的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的大小,也就是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大小。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价格,企业雇用要素的数量必须使要素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或者说使要素的边际产量与要素的实际价格相等,企业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如果要素的实际价格水平下降,要素的边际产量也必须减少才能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增加雇用要素的数量;而如果要素的实际价格水平上升,要素的边际产量应该增加才能保证利润极大化,因此,企业就会减少要素雇用量。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即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实际租金。

9.当规模报酬不变时,国民收入的分配有什么特征?

答: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国民收入将正好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

总收入正好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也就是说,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种生产要素都根据它的边际产量获得报酬,而国民收入应该正好等于各种要素的报酬之和。

10.宏观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如何实现均衡的?

答:假定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组成,并且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外生给定的,则有:

其中,分别表示税收和政府购买,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总供给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决定,也就是:

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总产量也为一固定常数。由于假定生产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这一既定的总产量也就等于潜在的总产量。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即:

上式表示了一个均衡利率水平决定的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1.如果政府增加政府购买,会对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和投资产生什么影响?

答: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从产品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潜在国民收入水平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决定,是保持不变的,消费也是不变的,政府购买的增加只会引起投资相同幅度的减少,而投资的减少意味着利率肯定是提高了。

因此政府购买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使利率上升,而实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但是,国民收入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政府增加的购买正好等于私人企业减少的投资,也就是说,政府购买“挤出”了私人投资。

从金融市场角度看,政府购买的增加减少了公共储蓄,由于私人储蓄保持不变,从而总的国民储蓄也降低了。

12.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会对消费、投资和利率产生什么影响?

答:政府增加税收使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消费会减少,而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税抑制消费的效果越明显。由于产出水平由潜在生产能力决定,是保持不变的,政府购买也是不变的,消费的减少意味着投资在上升,利率在下降。由此可见,增税与减少政府购买一样,会使利率下降,投资上升。

13.假设一个经济的宏观数据如下(单位:亿美元):GDP=5000;政府支出=1000;税收=1000;消费=250+0.75(Y-T) ;I=1000-50。

(1)试计算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

(2)假设政府支出增加到1250,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会是多少?

(3)试求新的均衡利率水平。

解:(1)私人储蓄=Y-T-C=5000-1000-[250+0.75(5000-1000)]=750;公共储蓄为=T-G=1000-1000=0;则国民储蓄=公共储蓄+私人储蓄=750。

(2)私人储蓄=Y-T-C=5000-1000-[250+0.75(5000-1000)]=750;公共储蓄=T-G=1000-1250=-250;国民储蓄=公共储蓄+私人储蓄=500。

(3)国民经济均衡时,应满足S=I,即:500=1000-5r;解得:r=10,即新的均衡利率水平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