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辅导教材
- 圣才电子书
- 9字
- 2021-02-26 17:30:01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而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当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超越了经验和习俗的水平,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性认识时,教育便成为教育之“学”。因此,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1.揭示教育的规律
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阐明教育的各种规律。
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通过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问题的解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进而成为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1)特点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相关著作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①《论语》
《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②《理想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等书中。
③《学记》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3)评价
该阶段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特点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如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赫尔巴特根据心理活动的统觉作用,提出了教学的四个步骤。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高度。
(2)相关著作
①《大教学论》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②《普通教育学》
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后来,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对于社会和教育的认识也就各不相同。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形成了许多门类和派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1)实验教育学
①概述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②基本观点
a.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b.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c.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d.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③评价
a.贡献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b.局限
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2)文化教育学
①概述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②基本观点
a.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b.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c.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③评价
a.贡献
文化教育学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能给人以许多启发。
b.局限
第一,文化教育学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它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①概述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②基本观点
a.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b.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
c.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d.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e.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f.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③评价
a.贡献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b.局限
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并因此受到批判。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④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⑤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
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批判教育学
①概述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②基本观点
a.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手段和途径,相反,它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b.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c.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d.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