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城市的合约性质:统筹城乡发展新视角
- 焦永利
- 3586字
- 2025-02-23 20:35:33
第一节 关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科学的本质是寻找客观世界的规律,在形式上我们称之为确定性链条,它是解释客观世界种种现象的工具,并需要将推导出的假说以事实加以验证。
研究起于问题,问题即是客观世界诸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到解释。因此,理论研究可分为两个层次:(1)现象—关系—疑问—理论—验证,这是理论研究的整体脉络;(2)核心环节是理论与现象的关系,需要关注“内洽”与“外洽”,内洽是指理论的内部推导符合形式逻辑,外洽即须经过事实的验证。聚焦到经济学,则:(1)要找到经济学的现象与问题,提出理论并进行验证;(2)理论工作要符合“内洽”与“外洽”两个标准。
一、科学方法论:现象、理论与验证
科学理论是在现象与现象之间架起因果联系的桥梁,即对当前无法提供确定性的现象间关系提出新的解释,由此推出假设性推断,这一推断必须返回去由现象(真实的数字指标或“夸张的”的事件、行为)进行验证。
例如,爱因斯坦就认为科学是“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说得大胆一点,它是这样一种企图:通过构思过程,后验(posterior)地来重建存在”(爱因斯坦,1940)[1]。周其仁教授也认为:“科学首先是一个信念——凡现象皆有规律。理论是一种想象的答案,是以假说形式存在的因果联系”[2]。
(一)从现象到问题再到理论
科学意义上的现象是指那些可以从纷繁世事中独立出来的因素,其形式可以是数字指标或者确定无疑的陈述,爱因斯坦认为科学“试图把所发现的联系归结为数目尽可能少的几个彼此独立的概念元素。正是在这种把各种各样东西合理地统一起来的努力中,它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爱因斯坦,1940)[3];所以,科学意义上的理论问题就是指两个或多个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解释,或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现有理论已经被证伪)。
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推导出假说,如果不能被尽可能大规模的数据或极具代表性[4]的行为所证伪,那么就暂时接受这一理论是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即用理论的概念体系“后验地重建了存在”。
(二)理论的内洽:逻辑推导的一致性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才能建立起一个内部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5]经济学分析的基础是需求定律(形式化了的理性人假设),以此贯穿资源配置、交易费用与合约结构的关系,不同的合约结构(制度安排)造成不同的降低交易费用的行为方向,进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同效果。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本书将制度安排作为一个重要变量,转而从合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调整合约结构从而降低城乡发展的交易费用。
(三)理论的外洽——以实际现象检验理论推导的假说
张五常教授认为“以科学方法解释现象是以理论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6]。周其仁教授指出,发现规律的路线至少包括:(1)迷信:想象的因果关系并拒绝验证;(2)经验和对经验的归纳;(3)从经验上升到经验科学;(4)观察、问题、理论假说、检验、一般化,这几种路线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从理论中提炼出“用可观察现象检验的命题”[7]。
这就是说,存在A现象与B现象,A的变动可观察,B的变动也必须可观察,理论是用来解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需求定律,A为价格,B为需求量,价格上升,则需求量下降,即是理论。如果这一变动不能被证伪,就暂时作为解释与推测世界变化的规律。
二、经济学方法论:关键在于找准“约束条件”[8]
林毅夫教授将他自己的经济学方法论总结为“本体”与“常无”两个主题词。强调经济学家应当以“常无”的心态,从经济学的本体,即理性人基本假设出发,研究新出现的经济现象。
(一)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同点在于“都企图发现对一类范围有限的现象普遍适用的规律,尽可能弄清楚这些现象的相互关系”,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别仅在于“在经济领域里,由于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时常要受到许多很难分别开来估计的因素的影响,使得要发现普遍规律很困难”(爱因斯坦,1940)[9]。因而,经济学研究“要找有趣而又有启发性的现象入手。新奇的现象开头是一个谜,要解释。这也是说要找寻可以验证的假说。跟着我们要把假说一般化,希望能推广到很多其他不同的现象”[10]。
(二)理性决策是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
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性)这个本体论的基础上的。……但理性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11]。其中,最大的约束条件就是产权界定与合约自由度。“本体”所指的自私假设,实际上在需求定律中已经内含了。
(三)关键要找到可观察的约束条件变动
在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辨识可以观察到的局限变动”[12],也就是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能够分开来估计的因素”。经济学理论就相应地转化为考察经济主体“面对的约束条件”及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行为选择”两个现象之间的规律。
张五常将经济学归结为需求定律,此间两个关键词为“简化与转换”。简化是指经济学理论直至最后归于一条需求定律,用以作为解释人们所有行为;转换是指将一切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各种复杂的约束条件转变为需求定律中的可观察、可验证变量,如价格。由此可以延展到研究制度的基本路径,“经济学的主旨是从局限条件的转变来解释行为的科学,因而在多项政策性的法例上下过工夫……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局限条件的转变引用到需求定律那边去”[13]。
对于本书的研究主题而言,上述方法论可做如下应用:
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约束条件非常重要,因而本书抽象出合约结构这一关键的约束条件。从合约结构的角度观察各类主体在城市生成、运行中的行为选择。显然,经济主体的选择与交易费用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了资源配置及收入情况。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来看,对农村而言,通过确权与搭建资产流转平台,农村资产的交易费用降低了,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降低则交易量会上升。于是提出如下假设:交易成本降低(约束条件转变)—农村资产交易大升(行为转变)这一因果关系可以用客观发生的案例及数据加以验证,如果不能证伪,则说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是正确的,可以加以推广、更一般化地解释现象。
三、小结:构建确定性链条并以事实验证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或构建“确定性链条”,用以解释当前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客观现象,而确定性链条的不断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根源,确定性在纵向上的积累及横向上的传播与运用使得人类认知世界、改进自身福利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操作层面,需要从理论设想的确定性链条中推导出假说(新解释),并经由事实的验证,如果不能证伪,即可以暂时接受为规律,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确定性。
基于这一认识,要取得对理论本身的共识不必从结论着眼,而应着重于找到共同认同的一个链条。即:(1)以广泛认同的公理作为确定性链条的起点;(2)采用广泛认同的方法与逻辑。则:结论必为大家认同,否则或修正公理,或改进方法及逻辑。
理论的实践价值何在?如上所述,理论是构建确定性链条,而利用这种确定性能够推断未来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因而可以作为人类未来行为的指导,用以改进经济运行、提升社会福利。
确定性链条“公理性假设—逻辑推理—结论(假说)”在经济学领域的逻辑映射,即本书将要提出的“资产—流转—收入”框架。其中,核心环节的“流转”所遵循的铁律是需求定律,其形式是合约(包括了传统经济学曲线模型所不包含的交易费用及其结构性)。
故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可转化为如下视角:(地方)政府作为一类特殊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以一定合约结构“生产”或发展城市(体系)这一综合性“产品”。关键的研究问题就在于阐述清楚这一连串合约的内在嵌套结构,并找到改进方案即系统性制度变迁,使得合约中理性的各类主体面临的约束条件发生调整,使推进新型城市化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费用得以降低。
注释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18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根据周其仁教授北京大学CCER双学位选修课“新制度经济学”课件整理。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18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极具代表性”即意味着尽可能克服爱因斯坦所说的“经济现象很难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这一困难。
[5]林毅夫:《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第2版,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三):受价与觅价》,78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7]根据周其仁教授北京大学CCER双学位选修课“新制度经济学”课件整理。
[8]学术界通常将“约束条件”与“局限条件”通用,本书亦采取这样的理解。
[9]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26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三):受价与觅价》,176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1]林毅夫:《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第2版,9~1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135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3]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三):受价与觅价》,156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