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浙江大学原载陈平原、谢泳、张竟无:《民国大学:遥想大学当年》,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446—451页。

祝文白

一九二七年,我受民国大学之聘往北京,同时应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先生之约,兼任燕大国文系讲师。两年后,燕大任课较多,城郊往返不便,辞去民大,移寓海淀朗润园,专任燕大教授。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北方局势骤改,日人之在北京者,趾高气扬,横行无忌,使人闻见皆非,渐萌南归之念。适一九三六年,竺可桢先生掌浙大,邀我返浙,遂忻然南下。不意未及一年,发生“七七”事变。浙大旋奉部令迁校,遂随校播迁,周流西南五省,历九年之久。兹略述浙大在此九年中之经过情形如后:

自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淞沪战起,杭城情势日急,风声鹤唳,一夕数惊。而浙大镇定如常,仍按学历于九月十日开学上课。特以一年级人数较多,选定天目山,为新生设一分校,以朱庭祜先生为主任。浙大规定国文为一年级生必修课目;竺校长尤重视学生之基本国文,曾商请我兼一年级国文主任,于开学前,移寓天目山。山在於潜县(现属临安市——编者注)北四十华里。此山有两高峰,峰顶各有一池,因名天目。山中风景极佳,尤以九、十月间之云海,变化万状,最为奇观。彼时天目山已被辟为风景区,有汽车公路,自杭州至山麓,历时两点三十分钟,即可到达。

浙大借天目山禅源寺为校舍,山门上有“天目灵山”四大字。寺内建筑宏伟,重楼杰阁,气象庄严,诚为东南一大古刹。寺后胜迹尤多,新生就学于此,朝夕游眺,畅心悦目,诚为不可多得之机会。不意甫经三阅月,敌寇更自全公亭登陆,凶锋内向,杭城大震,浙大遂决定全校集中建德,所有在杭之二、三、四年级学生,自十一月十一日起,分三批动身,每晚出发一批,至江干登轮船,开往建德。同时在天目山之一年级生,亦下山经於潜、分水、桐庐以达建德。时敌寇已陷吴兴,南窜安吉、孝丰,直拊天目山之背。即使无集中建德之计划,亦难久居于此焉。

浙大师生,全部抵建德后,借用林场、天主堂、孔庙等处房屋,略加修葺,即行上课。同时派人往江西吉安、泰和等处,筹备校舍。至十二月,杭州失陷,富阳旋告不守,时在建德上课月余,匆匆结束,分批入赣,各推教授领队,并于兰溪、金华、衢县、南昌、樟树、吉安各设招待站。乃刚到金华,适遇敌机大轰炸,浙赣铁路客车停开,顿觉进退维谷。旋经会议决定,分水陆两路前进,至江西玉山会合,途次虽备尝艰苦,幸一周以内,俱安抵玉山,遂改乘火车到樟树,又由樟树乘汽车到吉安。彼时正值寒假期内,利用吉安中学及乡村师范校舍,上课两周,举行考试,以结束本学期学业。逗留两月,复迁泰和,设临时校址于上田村,借用大原书院、华阳书院、老村、新村四处房屋,大半是著姓萧氏旧宅,颇有池沼园林之胜。浙大师生在此安居,借以恢复长途之疲劳,弥补旷废之学业。至一九三八年九月,凡八阅月,九江沦陷,全赣震动,浙大决定经湘入桂,迁广西之宜山,由校车分批运送,至十月底,师生均已到齐。宜山县城,虽不甚大,而街市整洁。浙大校舍,以文庙标营为中心,又在标营新建草棚,作临时教室,师生于此,安心教学者,计一年又两阅月之久。自离杭后,沿途滞迹,以此地为最久,而所受惊险及损失,亦以此地为最重。先是上海电台广播:浙大抗日分子工作太多,应消灭它。果然,一九三九年二月五日,敌人用十八架飞机,来浙大上空,环行四匝,轰炸三次,标营校舍,计落下爆炸燃烧弹一百二十一枚,彼时标营二、三、四年级宿舍,有寄居学生三百三十有九人,又新建教室二十二座,大半皆在此上课。警报既发,师生奔避荒岩丛冢中,而轰炸数四,巨声震天,东宿舍着弹起火,体育课诸教师,俟机声稍息,率诸生扑救,及敌机复至,又走避。旋视前避匿处,则皆烟尘弥漫,已成巨穴。当地居民死者数十人,学生中幸无一人死伤。又是年九月十五日,敌机八架,又来宜山轰炸,有一部分校舍被震毁,物理实验室尤甚,损失仪器多件,约值十二万元,除此两次外,敌机虽不时来投弹,幸为害不大。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南宁沦陷,宜山警报,朝夕不绝;浙大又被迫北迁。翌年二月,校本部移驻贵州遵义。遵义为贵州第二大城市,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黔省北方重镇。浙大在老城新城,共租赁十八处房屋并新建一所规模宏伟,跨越城墙之工场实验室。为久居计,尚嫌局促,不敷展布;遂一面恢复上课,一面往湄潭经营新校址。同时在贵州青岩,暂设一年级分校,以彭百川先生为主任。我抵青岩不久即衔教育部命,于六月、九月间,两度往贵阳,查看文澜阁四库全书,及竣事回青岩,又准备迁移分校于永兴场。十月十八日,一年级开始在永兴入学,注册上课。彼时在湄潭之校址已借用文庙为办公室,又修葺城内外之祠堂庙宇,为各学系之办公室及研究室,更在北门外建筑宿舍、膳厅、操场、游泳池,于东门外开辟广大农场。旋经校务会议决定:以文学院、工学院设在遵义;以理学院、农学院设在湄潭,旋又增设师范学院。国文向为一年级必修科。嗣因新生国文,类多根基浅薄,改为两年必修,一年级仍住永兴,二年级则移居湄潭,我又由永返湄。当时浙大除本部驻遵义外,于湄潭、永兴各设一分校。从此布置粗定,应有尽有,教者学者,得能埋头努力,安心工作,成绩遂逐年进展。其最足以鼓舞人心,激励士气者,实由于当时竺校长拟定“求是”二字为本校校训。回忆浙大同学会印行第四期会刊时,向我征文,曾写《浙江大学之回顾》一文,中有一段文字,颇足以阐明此点,兹摘录如下:


……综计此三年之中,周流五省,间关万里,当局之焦神苦思,师生之流离颠沛,虽历尽险阻艰难,而仍不稍馁其教学之志。不特庋藏依然,弦歌不辍,抑且规模弥广,造就弥宏,良以创办求是之动机,实缘中日甲午之一役,固将赖以陶铸群材,恢宏学术,储国力,雪国耻,靖诸夏而戢寇氛,举于是乎在。故虽处播迁之中,犹倦倦不望揭“求是”以为校训,是足觇浙大精神之所寄,凡我新旧校友,允宜共喻而力行之者也。


上文所称规模弥广,造就弥宏,确非过语,自有其不可磨灭之事实。回溯浙大离杭西迁时,只有三学院,十一学系,更无所谓研究所、研究室,学生亦不过八百人。一九三八年,在宜山时,增设师范学院。一九三九年,分文理学院为文学院与理学院。旋又添设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理科研究所数学部,及史地教育研究室。同时于浙东之龙泉,设立浙东分校,专收一年级生,以便利两浙高中毕业生之升学。一九四一年秋,增设工科研究所化学工程部。一九四二年秋,增设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及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当时全校学生,合计有二千五百余人,较在杭时,增多两倍有奇。

浙大历年来之行政组织,在校长办公室之下,设有教务、总务、训导三处,一会计室,此时悉仍其旧。至于学制组织,较昔繁复多矣。兹就复员前一年,在贵州时,所有各院系,各研究所,研究室之名称及其负责人,列表如下:


一、文学院院长 梅光迪

1.中国文学系 主任郭斌龢

2.外国文学系 主任佘坤珊

3.史地学系 主任张其昀

二、理学院院长 胡刚复

1.数学系 主任苏步青

2.物理学系 主任何增禄

3.化学系 主任卢嘉锡

4.生物学系 主任贝时璋

三、工学院院长 王国松

1.电机工程学系 主任王国松

2.化学工程学系 主任李寿恒

3.土木工程学系 主任吴钟伟

4.机械工程学系 主任易修吟

5.航空工程学系 主任范绪箕

6.电机实验室 主任俞国顺

7.化工工场 主任邓颂九

8.机械工场 主任岳劼毅

四、农学院院长 卢守耕

1.农艺学系 主任萧 辅

2.园艺学系 主任吴耕民

3.农业化学系 主任罗登义

4.植物病虫害学系 主任陈鸿逵

5.蚕桑学系 主任祝汝佐

6.农业经济学系 主任雷 男

7.农场 主任丁振麟

8.园艺场 主任章恢志

五、师范学院院长 王琎

1.教育学系 主任郑宗海

2.国文学系 主任郑 奠

3.史地学系 主任李絜非

4.英语学系 主任佘坤珊

5.数学系 主任苏步青

6.理化学系 主任朱正元

六、研究所

1.史地研究所 主任张其昀

2.数学研究所 主任苏步青

3.生物研究所 主任贝时璋

4.化学工程研究所 主任李寿恒

5.农业经济研究所 主任雷 男

七、史地教育研究室 张其昀


综计浙大自一九四〇年入黔以后,至一九四六年返浙以前,在此六年之中,每学期皆能按学历进行,每日按时上课,不若在宜山以前,忽作忽辍,甚至因避警报,日间停课,入夜补课;且学院学系,逐年扩充,发荣滋长,致有长足之进步。而师生教学之勤奋,尤为地方人士所乐道。浙大一九四七年一期校刊中,有如此一段记载:

浙大将复员时,遵义士绅,先后为浙大饯行。某次饯筵上,有一位八十三岁的老翁说:“浙大的学风太好了,先生、学生,只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埋头工作,偶然看见岩上城墙边的浙大学生,总是手里拿着一本书,不是朗读,就是默念。遵义青年,向来不大用功,现在受了这种风气的陶熔,连我最顽皮贪玩的小孙子,也在整天读书了。”

以上所举,特其一例而已。实际凡是浙大驻留较久之地,如泰和、宜山、永兴、湄潭等处,社会各方面对浙大咸有好评。

(一九六九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