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浙医 春华秋实原载《浙江大学馆藏档案》,2012年,第71—74页。

吕丰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转眼浙江大学医学部已100周年诞辰了!值此嘉庆之际,让我们携手见证浙江大学医学部百年发展史上的无上荣光与奋力成长的精彩历程……

创办浙江医学专门学校

100年前的中国,民国初立,百废待兴,新型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成长。也是此时,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建立了。这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医药专门学校之一,创始人为浙江慈溪人韩清泉。

韩清泉(1884—1921),字士弘,1899年就读于杭州的养正书院(杭州第四中学前身),1902年赴日本学医。学成回国后,任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的校医。1911年,韩和几个志向相同的留日同学,开设浙江医院,韩清泉自任院长。1912年,又向地方当局申请资金5600元,得到省教育司司长沈钧儒赞助,报教育部批准,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韩兼任校长。他网罗人才,亲自授课,办学成绩显著,曾被教育部赠予“绩学宏仁”之横匾。1913年学校增设药科,为我们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1921年,韩清泉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37岁,师生们在校园内撰文立碑,纪念这位学校的创始人。

此后,学校名称不断变迁。1927年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1931年,依照民国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又改名为“浙江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艰辛办学 弦歌不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月日军进逼杭州,浙江医专仓促离杭,辗转至浙江的桐庐、淳安、缙云、永嘉诸县,于1938年1月到达临海县城复课。1939年8月,浙江医专校舍遭日机轰炸,学校遂迁天台县。这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将省立浙江战时大学改名省立英士大学(1943年改称“国立英士大学”),筹建医学院,浙江医专奉令改组。英士大学医学院设在丽水县通惠门,设医学、药学两系。

1943年,学校又从英士大学分出,恢复浙江医药专科学校。1945年7月,国立英士大学医学院并入浙江医专。1946年8月,学校重迁杭州。

1947年医专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校址在小车桥。

浙江大学医学院

1945年抗战胜利,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办医学院的想法得以实施,遂请李宗恩先生为医学院筹备主任,后因李宗恩要去掌管协和医学院,就转请时任贵阳医学院教务长和内科主任的王季午先生负责筹建浙江大学医学院。1946年浙江大学开始录取医学专业的新生。

1947年11月,浙江大学医院在杭州田家园(现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挂牌,向公众开放。浙江大学医院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高水平医师,他们大多是从著名的中央医院、江苏医学院和贵阳医学院引入的,因此医院声名鹊起,很快令杭州医界瞩目。

院系调整 浙医重组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进行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1951年1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将浙江省立医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195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任命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洪式闾兼任浙江医学院院长,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复,将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改称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广济医院改称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1960年浙江医学院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在全国医学教育界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医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较大成就,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并通过了教育部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雨百年 春华秋实

1998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1999年7月,学校组建成立医学院和药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陈宜张教授为医学院院长。

如今,浙江大学医学部已成为国内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都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著名医学院系之一。现有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和护理系等7个系部。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9个三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吸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等。

一百年的奉献与耕耘,浙大医学部师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撰写了一部风雨兼程的恢宏史书。

浙江医学专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