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素市场扭曲下的中国内需问题研究
- 李广泳
- 7465字
- 2025-02-18 08:25:58
第一章 导论
本研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以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内需不足问题。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测算了中国核心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价格的扭曲程度,结合中国居民收入来源数据和国际劳动收入份额数据,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了中国要素价格存在扭曲现象及其扭曲的原因,最后解释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居民消费受抑制的原因。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利用居民效用最大化假设,推导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方程式,通过国际比较,实证研究了中国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对问题的原因做了分析,最后解释了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居民消费受抑制的原因。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上,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公共支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决定初次分配的金融方面和决定再分配的财政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世人瞩目。经济高增长的背后,带来了居民衣、食、住、行等消费品的一次又一次升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一步步提升,诸如此类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此期间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转型问题。中国既往的经济成就被一些人甚至是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增长的奇迹或中国模式,转型问题的出现,让这些人多少有了一点清醒。经济转型就是既往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得不寻找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经济发展模式受路径依赖影响较强,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践上当事人很难突破原有的行事方式,只有在危机的倒逼之下才可能突破。中国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即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高投资、高出口的粗放式发展问题。在当时一穷二白的短缺经济情况下,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通过调动人们强烈改变穷困现状的热情,用廉价的自然资源、廉价的资本和廉价的劳动力,配合出口导向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时至今日,国内环境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国外需求不振问题,使中国出口增速下滑。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经济遇到了“肠梗阻”。那么,经济转型要转到什么样的模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就找到了要依赖内需发展经济的道路。扩大内需的呼声到如今已经叫嚣了好几个五年计划了,相关政策也出台了一轮又一轮,但收效甚微。本研究认为只有抓住内需问题的实质,相关政策才能有效。因此,内需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突破路径依赖实现经济成功转型。这就是本研究的现实背景。
从现实情况来看,居民消费不足是被大家(包括反对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者)认可的。从理论上来看,研究消费率合理区间的不少,但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此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也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并未得到一致认同有关。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是在提高供给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扩展和创新的,消费只不过是配合效用函数为理论分析搭建了一个框架。消费率是所有的单个理性人效用最大化下的消费加总对GDP的比率,属于宏观层面。但它包含诸多个体理性成分,不论宏观消费率高或者低,都是消费者在自身收入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讨论最优消费率无助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结构,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消费率。比如,在经济起步阶段,嗷嗷待哺的国人用“饥不择食”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无可厚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同样经历了在后世看来不可取的发展模式。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当事人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消费率的合理区间界定问题,就要用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来衡量。首先,宏观经济需要遵循供需平衡规律,这样一来简单再生产才能够得以实现,然后才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实现扩大再生产,而消费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如果社会生产仅满足部分人的奢侈消费,多数人正常消费得不到满足,不要说从道德层面评价消费率,就连经济运行都难以为继。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论述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等等。因此,研究消费问题更应该在保证宏观经济能够顺畅运行的前提下,关注如何提高经济中个体的消费需求,回到消费本身,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消费是需求的终点。
因此,要确定一个国家的消费率是否合理,更多地应该以该国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依据。目前,外需不振,国内投资“过剩”,面临着经济循环不畅的危险。由此推定,中国现在的居民消费率低下就是不合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抑制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探讨问题形成的逻辑关系,对症下药,找到合理的对策,这便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和思想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依据上文所述,探寻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以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来阐释其形成的逻辑则是要研究的问题。不可能穷尽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然而通过梳理和总结传统消费理论和现代消费理论发现,影响消费的核心因素是收入和对不确定性的预期。收入要考虑国民收入分配,从统计数据也发现,工资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70%以上,占农村居民收入的40%以上而且在不断上升,转移性收入排在居民收入的第二位,财产性收入比例微乎其微。因此,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劳动收入份额是影响居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阶段,公共支出不仅通过转移支付影响居民收入,关键是公共支出通过大社保体系影响居民对不确定性的预期,最终影响消费。
因此,只有初次分配阶段劳动收入份额不断提高,二次分配阶段社会保障能够相对公平覆盖,居民消费水平才有可能提高。现实情况是劳动收入份额低、社会保障差距既不能全覆盖也不能相对公平覆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关键在初次分配阶段,要解释劳动收入份额低下的原因,在二次分配阶段,为什么公共支出没有发挥理论意义上的功能,也就是说,即使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如果各项公共服务不到位,居民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进而也不敢放开消费。
根据以上阐释,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明确了,那就是在初次分配阶段通过劳资分配模型、劳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要素扭曲度测算研究劳动收入份额低下的原因,在二次分配阶段通过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替代模型和数据包络模型研究公共支出抑制消费的原因。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目的
在理论研究上,试图通过应用劳资分配模型、劳资讨价还价模型、融资约束模型以及公共支出与消费间的替代性数理模型,结合既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建立一套能够清楚地解释中国内需问题的逻辑。本研究认为,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并不是乱象丛生没有关键点的,而是在逻辑上有一套清晰的脉络可以被理解和把握。
依据上述理论模型和逻辑关系,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实证模型,应用国内外经验数据对理论和逻辑推理进行统计检验,分析如下问题:劳动收入份额是否对中国居民消费有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对消费影响的情况是否与国外有差别;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是否存在扭曲以及扭曲程度如何;国内融资约束是否通过劳动收入份额抑制了居民消费,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影响了劳动收入份额;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替代的还是互补的,与国外公共支出是否有区别,国内公共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率如何,是否发挥了公共服务的职能;等等。并进一步通过模拟分析劳动收入份额和公共支出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影响,对相关变量做出预测。最后,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重点从金融领域和财政领域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多年来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关注中国问题的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需是根本,扩大内需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对内需的研究可谓五花八门,对内需的解释也不下10种,诸如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社会保障甚至是东方偏爱储蓄的文化等,都对内需不足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但是鲜有从理论逻辑上分析中国内需不足的实质。因此,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也是碎片化的,从近年来扩大内需的政策实施来看,效果不显著。因此,对内需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否则,不能认清问题的实质,就不可能对症下药地解决根本问题。因此,经济理论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发展实际也是对已有经济理论的验证并促其修正,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选题既有学术意义又具有提供解决中国问题对策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一 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本研究采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以经验事实为逻辑起点,应用理论模型进行递推分析,然后通过官方权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验证逻辑推理,再与经验事实相对照,把握问题的实质,最后通过规范分析,以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具体的理论分析和应用方面,既遵循新古典经济学主流的分析框架,又结合国情吸收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以客观的经验数据为支撑,以成熟规范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做了细致的检验。
2.比较分析法
比较不同类型国家居民消费率的演变,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支出等,探寻经济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居民消费率低水平的不合理性,揭示中国公共支出结构和效率存在的问题等。比较分税制改革前后居民消费受收入、利率以及公共支出影响的差异,探寻提高居民消费的相应对策。比较国内各省市公共支出的结构和规模,比较城乡公共支出差别,为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促进消费提供理论依据。
3.微观与宏观、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理论模型都有其微观基础,经验数据既有官方宏观统计数据,又有研究机构调查研究的数据,回归分析既有静态模拟又考虑了动态变化。
二 分析工具
在理论模型应用和数理模型推导上,都应用了严谨的动态最优化方法。在实证分析时,主要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国内和国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具体来说,运用了回归(Regression)模型、状态空间(Space)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动态面板(Dynamic Panel)模型和数据包络(DEA)模型等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数值模拟方面,应用了卡尔曼滤波算法(Kalman Filter Algorithm)和脉冲响应分析(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等定量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展开,首先,进行了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有较大差异。通过梳理西方传统和现代消费理论,总结出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结合中国居民收入来源数据,本研究从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条主线展开,在初次分配阶段,以劳资分配理论模型为起点,测算了劳动和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程度,接着应用劳资讨价还价模型和融资约束模型等讨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低下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在中国资本扭曲了劳动,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低于发达国家。在内资上,通过实证检验信贷资金配置市场化指数对居民消费影响符合之前的理论推理,在外资上,通过实证检验FDI对居民消费影响同样与之前的理论分析吻合。在二次分配阶段,在居民效用最优化基础上,通过推导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替代性的数理方程式,对38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检验,发现在二次分配阶段,中国的公共支出也没有发挥其理论上的功能,接着通过公共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率的国际比较,解释了中国公共支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其中二次分配(公共支出)对初次分配(劳动收入份额)也有影响,并做了相应的实证检验。最后,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重点从金融领域和财政领域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方框中的内容为理论分析说明,横线处的内容为实证分析说明。
图1-1 本书研究思路
二 篇章结构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六章,研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劳动收入份额低下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首先从介绍西方传统的和现代的经典消费理论包括国内外居民消费率的比较理出影响居民消费的核心因素出发,进而着重介绍劳资分配模型,解释劳动收入份额是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从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入手,通过测算中国劳动和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并应用劳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资本要素扭曲劳动要素的过程。进一步通过融资约束模型解释国内资本要素扭曲劳动要素价格,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低下,并结合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指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的实证分析来检验上述逻辑。针对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借助开放条件下的劳资讨价还价模型,又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国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第二部分从第七章到第九章,探讨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通过推导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方程式,使用国际和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国际比较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以及效率解释国内公共支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以下是对各章主要内容做的概括性介绍。
第一章为导论。基于国内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亟待转变的大背景,提出研究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问题。通过既有的理论模型和推导的数理模型,厘清了在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都存在着对居民消费的制约作用。首先,在初次分配阶段,由于资本扭曲劳动,导致劳动者收入低下,因而直接损害了居民消费的根基;其次,在二次分配时,公共支出又没有为居民编制好消除不确定担忧的“社会保障网”,导致居民不敢消费,不能消费,进一步强化了整个社会的消费不足。
第二章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切入,通过比较世界各国或地区(包括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1970—2009年的居民消费率,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的特殊性,结合传统消费理论、现代消费理论以及研究中国内需问题的相关文献,探讨影响居民消费的规律,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劳动收入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顾虑。
第三章研究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消费率的情况。从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入手,发现工资性收入是中国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工资性收入占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也很高,并呈增长趋势。转移性收入比例列第二位,财产性收入比例微乎其微。初步判断工资性收入(也可以认为是劳动收入)是影响中国居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同时劳动收入份额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不但低于发达国家的现阶段,也低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初期,进一步判断劳动收入份额低下决定了中国居民的消费率低下。通过劳资分配理论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对收入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对利率不敏感。国际和国内省际面板模型也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对居民消费确实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判断初次分配阶段劳动收入份额决定了消费率。
第四章探讨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通过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和劳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要素扭曲的过程,然后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测算了中国的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通过各种类型的所有制企业在资本和劳动市场上要素价格对比证实了中国要素市场存在扭曲现象,并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五章研究国内资本扭曲劳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应用融资约束下推导出的数理模型,解释了中国资本扭曲了劳动。然后使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指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检验了资本对劳动的扭曲。
第六章研究了FDI对劳动的扭曲。首先,基于开放条件下劳资讨价还价模型探讨了FDI对国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其次,应用ARMA回归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做了实证检验,并且根据中国的政策变化,做了阶段性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研究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首先,在居民效用最大化基础上推导了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替代性方程式,使用1970—2009年的国际数据,对38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性做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多数国家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互补关系,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国家存在替代关系。用国内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回归,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由此,说明中国公共支出总体上抑制了居民消费,而且教育、医疗等有益支出也对居民消费起到了抑制作用。最后,对消费率受劳动收入份额和公共支出冲击影响做了模拟分析。
第八章研究了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效率,并针对第七章中国公共支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做了解释性研究。通过比较国内外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效率,发现中国公共支出抑制居民消费的原因。重点用数据包络(DEA)模型对公共支出的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公共支出不仅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效率损失,而且在管理上也存在效率损失。
第九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针对以上研究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从影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金融领域和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领域着手,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希望中国金融和财政能够走向法制化、市场化的轨道,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节 创新之处
从宏观上对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多局限于从某一方面或理论或实证分析,碎片化研究很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的实质,因此在政策上就不可能给出治本的建议。而本研究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两次国民收入分配入手,厘清中国消费问题的因果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中国初次分配阶段资本扭曲劳动,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低下,侵蚀了居民消费的根基,最终抑制了居民消费。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公共支出无论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管理上与其他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的效率损失,公共支出不仅没有为居民“编织”抵御风险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而且公共支出对初次分配阶段的劳动收入份额还有负向影响。因此,本研究从总体上研究了中国居民消费问题。
在理论研究上,既有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微观分析基础,又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了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诸如把劳资分配模型、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劳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融资约束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数理模型和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替代性数理模型等,作为分析中国消费问题的理论工具,建立了一套能够清晰解释中国内需问题的逻辑。
在实证方面,本研究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成熟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检验了上述思想,包括状态空间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动态面板模型、数据包络模型以及脉冲响应模拟分析等。
在政策建议方面,本研究认为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的根源在金融,财政是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的补充,金融决定了财政,要想解决消费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