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在线阅读
会员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

(美)保罗·H.弗莱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8.8万字

更新时间:2024-01-29 15:07:44 最新章节:出版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由作者在耶鲁大学开设的广受欢迎的文学理论课改写而成。作者在这本书中带领读者游历了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主流。全书讨论的核心是一系列根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它是被如何生产出来的、应该如何理解文学、文学的目的是什么。弗莱处理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主题和潮流,包括阐释学、形式主义、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和历史主义方法、社会身份理论、新实用主义及理论,并在结尾处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通过哲学和社会视角串联起这些潮流,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连贯的语境,帮助读者深入阅读文学作品。
品牌:后浪出版
译者:吕黎
上架时间:2017-12-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后浪出版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保罗·H.弗莱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系统梳理了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早期崛起及其此后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内容涵盖四个历史阶段中涌现的主要人物、流派、思想观念、问题和方法,全书以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为参照,立足中国视角,着重考察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移植外来观念与方法并对其实行本土化的历程。
    王腊宝等文学42.5万字
  • 会员
    本书是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列将教学和学习中常见的文学术语进行整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避免了连篇累牍的枯燥同时满足了文学爱好者的基本需求。该书得到了西北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并得到犹他州立大学的吉姆·罗杰斯(JimRogers)教授的鼎力相助。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关桂云文学8.3万字
  • 会员
    本书力求重返当代诗歌成长的历史腹地,从诗歌资源的选择与重构,文化动员与诗歌阅读、传播的关联,诗歌论争与写作范式的重建,诗歌经典的打造和创作主体转型等方面,深入探究当代歌现象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重点呈现当代诗人构建“新的人民的诗歌”诗学体系和诗歌形态,推动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诗歌生产、传播与阅读,借助诗歌论争与经典化凝聚“共识”的复杂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在写作主体身上留下的深刻痕迹。
    巫洪亮文学28.5万字
  • 会员
    本书从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诸层面展开,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其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之文学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指出其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曾繁亭文学39.8万字
  • 会员
    本书内容涉及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等中国古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全书根据经、史、子、集分为四个部分,在目录中以空行体现。论文或为相关领域某个专门问题的最新研究,或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的生平、交游考,或为海外汉学的交流探讨。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文学26.6万字
  • 会员
    奈保尔作为印度裔英国作家,曾获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出生于拉丁美洲殖民地的边缘身份对他进入英国文学的主流地位造成种种障碍。本书从常人与作家、历史与文学、社会与自我等方面论述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与国内外已有的有关奈保尔的研究著作相比,本书侧重于对奈保尔与印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显示了作者独到的学术眼光。
    石海军文学19.6万字
  • 会员
    秦汉文学史主要书写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220年今五百年间的文学演变史,涵盖了中国历史早期的秦代、西汉、东汉三个王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发轫到发展壮大的时期。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形态丰富多样,既有延续先秦的诸子文学,也有新型的政论文学与赋体文学,其中尤以赋体文学成绩最为突出,被后世学者推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此外,汉代的乐府诗歌创作由滥觞而发达,成为后代诗歌发展的近源,为乐府、五言诗等题材的发展奠定
    徐公持 刘跃进文学50.3万字
  • 会员
    阿卜杜胡·哈勒是沙特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本书基于叙事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文学理论对阿卜杜胡·哈勒的小说进行文本分析,通过探讨哈勒小说的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历史认知和人文主义思想等问题,揭示哈勒的文学审美,以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考量,发掘以阿卜杜胡·哈勒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俗化倾向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全面关注沙特社会的深层问题。
    刘东宁文学13万字
  • 会员
    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派”是白话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硕。为了借鉴国外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相互交流,对中国“现代派”诗人在国外的接受进行总结就显得更为迫切。本书的目的即是站在跨越异质文明的角度,对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够
    王树文文学17.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