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当代环境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
更新时间:2019-12-05 16:09:26 最新章节:2016·环境文化传播与新闻出版学术论坛在甬举行
书籍简介
对2016?环境文化传播与新闻出版学术论坛主题发言核心思想进行总结,围绕“环境空间文化传承与品牌传播”、“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出版与网络编辑”两大主题开展深入研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新媒体融合、数字出版的研究者们提供研究参考。
品牌:浙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2-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浙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孙惠敏
最新上架
- 会员《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2020)》以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IME)为核心,联合国内学界、业界、政府部门等众多专家编写而成。本书针对中国传媒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积极探索传媒内容生产创新、传媒市场发展、传媒新业态、传媒规制、学术教育等层面的问题,深入挖掘2019年中国传媒经济的年度热点、最新动态、创新业态,并对2020年传媒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展望。社科20.8万字
- 会员2008年至2018年,是中国传媒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时期。本书以年份为纲,对其间重要的传媒事件进行回顾与评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作者以多年媒体从业者及学界研究者的双面视角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对未来传媒行业发展的方向发挥较具价值的引导作用。社科16.6万字
- 会员作为社会场域的“士林”是中国历史的特有结构。在近代中国(尤其是清代末期),这一场域依然在相当程度影响着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交往方式、交往规则。本书以办报人的“士人”身份为切入,试图勾勒此中规则对戊戌时期各个维新报馆群体产生、运作乃至离合过程的结构性影响。社科24.6万字
- 会员本书以传播为视角,依据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活动分析了蒙古族诗人的心态动机、行为方式及世人对诗人形象的接受、影响。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文学传播活动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保证了作品价值的实现,帮助诗人在清代文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社科19.8万字
- 会员本书着眼于进入融媒时代的21世纪以来,播音主持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全书分四章,从融媒时代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教学探索、业务探讨及发展趋势对播音主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四个方面分析,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和教学方法的应对与创新、主持人品牌和语言规范,以及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和传统的体育解说领域等内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社科14.6万字
- 会员本书首先对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内涵、机制与模式等进行理论分析,并以图书馆为例对我国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从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目标用户视角,研究了用户在选择学术期刊论文和电子书过程中的关键感知点,分析了用户的感知行为特征对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启示;最后,聚焦推广信息视角,借鉴内容营销理论,构建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内容营销机制与方法体系,提出了应用内容营销方法促进深度数字阅读推广的社科13.9万字
- 会员本书深入探讨了认知传播学的范式演进、关键议题与技术逻辑,以及其在未来传播中的核心地位。首先,通过认知科学与传播学的“耦合”进路,阐述了内部感知与外部认识在传播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传播渠道、对象、内容和传播者等基本议题,揭示了媒介介质、神经机制、叙事效果和认知科学对传播的影响。书中还介绍了多种认知传播学的测量方式,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随后,本书重点讨论了未来传播的竞争重点——认知,包括微粒化、圈社科14.6万字
- 会员本书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总结萨特后期(1945~1980)发端于《什么是文学?》的大众传播思想,即面对“读者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形成关于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言说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现代》杂志的实践文学活动,即通过媒体机构、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学产品特色。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深化为“什么是文学性”的学理思考,萨特后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因素,关注文学性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实践社科23.7万字
- 会员本书以价值追寻作为话语脉络,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在报纸、学术刊物发表的二十余篇文章,从认知、文化和审美等视角探讨新闻与文学的多重价值,揭示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学叙事文本中的价值底蕴。全书分四个部分,从舆论引导、媒体变迁以及小说文本解读等方面,阐述新闻与文学如何呈现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所建立的价值关系。社科18.1万字